全國統一學習專線 8:30-21:00
來源: 蘇州阿德科特學校 編輯:佚名
阿德科特(中國)總校長 李遠
——在蘇州阿德科特學校慶祝第38個教師節典禮上的講話
親愛的老師們:
在第38個教師節和中國傳統中秋佳節來臨之際,我代表集團、胡總祝大家節日愉快!集團已經給大家送上了胡總親筆簽名的賀信,今天,我帶來了集團送給大家的中秋月餅,會議結束我們就一起嘗嘗!
張朝霞校長邀我在今天典禮上講幾句,前兩個教師節都講了話,這次要是不講就好像“不夠意思”了。“無三不成禮”,謝謝大家讓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講。
近年,校長在開學、畢業等典禮上的講話很火。究其原因可能是,站在一場時不我待的社會變革和教育轉型中,在學校關鍵的教育現場,大家都想聽聽校長的思考:在“人”與“未來”之間的教育究竟該是什么模樣,我們如何守護日常、奔赴愿景,如何看見生命、扛起使命······
對教育,我的思考不深,今天就簡單講講我們今天慶典的主題——“我們的**不叫‘教書‘”。
01. 我們要做“大先生” !
前兩天宋凱老師我,能不能幫忙想想我們教師節慶典的主題,我想起了葉圣陶先生的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他寫道——
“我如果當中學教師,決不將我的行業叫做‘教書’,猶如我決不將學生在學校的事情叫做‘讀書’一樣。若有人問我干什么,我的回答將是‘幫助學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經驗’,我決不說‘教書’。”
這是葉圣陶先生在1941年寫下的對教育的理解,時至今日仍然令人深思: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因此,胡總給大家賀信題為《做雅力的大先生》。全體雅力人要牢記“國之大者”,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主動適應新時代要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成為本土化國際教育前鋒。
做雅力的“大先生”,就是要牢記******的勉勵,成為學生的“四個引路人”: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奉獻祖國的引路人。在教育教學**中,要堅持“四個相統一”:教書和育人相統一,言傳和身教相統一,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這也是是新時代對師德師風建設的四個基本要求。
02. 如何理解對教師的要求 ?
首先,這是新世紀科技發展的要求。李澤厚先生說,21世紀應當是教育學的世紀。科學技術極大地提高人類的物質生活質量,使人類往前跨了一大步。但是科學技術也使許多人變成它的奴隸。例如,智能手機讓我們進入移動互聯的時代,帶來了極大方便,但我們也成了手機的“奴隸”,好像一刻也離不開它。這恐怕是人類21世紀面臨的**問題之一。
未來,智能網絡越來越廉價、普及,所有的學習者將都能夠非常便捷地通過智能網絡與世界建立廣泛的連接,學習者可以幾乎零成本、無延遲地獲得信息與學習資源,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提供者,教師與學生共同享有資源空前豐富、廉價、便利的知識市場。那我們老師和學校存在的意義是什么呢?
大家都切實體會到新冠疫情的危害,疫情近三年來,全世界死亡人數640多萬,大家可否知道,每年世界上近80萬人自殺。生命都不存在了,哪里還有幸福、成功?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人是有感情的。在教育即將迎來“人機共教”的格局下,我們一定要從“教書為主”轉向“育人為重”。不僅讓學生的情感、精神、心智、身體、情緒都參與到學習中,還要讓技術和人工創造出的心智成為外腦和新感官,增強和擴展學生的生命體驗。 當前,國家特別強調要注重學生體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學生健康的身心,這有著切實的時代背景,我們要深刻領會,堅決落實。
其次,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從漫長的農業社會迅速工業化,成為全球信息化程度最高、在線人口最多的國家,在人工智能領域已處于全球知名地位,比任何國家都更有條件率先迎接智能社會的到來,但,國家統一、民族復興正受到全球嚴苛審視、面臨嚴峻挑戰。
大國崛起、中國創造、社會進步、區域振興、民生改善,家庭幸福、個人成功都需要教育的支撐、助推、拉動。教育,承載更多期望,肩負更大責任。中國當代教師,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將會面臨“怎么折騰都不滿意”,“怎么努力都還不夠”的狀態,但這些并不是我們可以抱怨的理由,而恰恰是我們需要努力改變的動力!
03. 如何做雅力“大先生” ?
首先,一定要有“教學生3年想學生未來30年”的意識。蔡元培先生說“教育者,非為既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一定要”站在未來理解今天,中國需要怎樣的當代教師? 從“傳道授業解惑”到學習行為設計、情感關系構建、多元心智協同……教師的本質未改,但具體的分工、所需的技能、思維與行為模式已因時而變。未來教師的形象已隱約可見,但仍然不夠清晰,需要我們共同創造答案與路徑。
其次,要繼承優秀的傳統經驗。2021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1屆大會期間,面向全球發布了《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報告,探討和展望該組織眼中面向未來乃至2050年的教育。 報告指出,學生、教師和知識構成了經典的教學三角,通過教學,學生、教師和知識得以相遇。在一個新的教育時代,教學法、課程、教師功能、學校愿景和教育時空等都需要同步革新。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拋棄過去優秀的教育教學經驗,相反,我們要在繼承好的傳統的基礎上革新教育教學模式。我們要通過專家引領、同伴互助、個人反思,掌握專業的教育學知識,對教師的身份、作用與價值有準確而深刻的理解,具備研究、反思能力,培養專業態度與專業技能。
第三,與學生共成長,這是雅力核心價值觀也教師發展的基本路線。師生之間的關系不再是單向的教與學關系,而應是共建共生的學習共同體。與學生共成長要發展“三大領地”:現實生活是教育生長的“大地”。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杜威在1899年出版的的《學校與社會》不僅提出了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觀念,還構想了20世紀的學校的形象:學校是與家庭、社區、社會、學術機構等各種社會活動在一起的學習共同體,學生們不是圍坐在黑板和講臺周圍,而是站在操作臺旁操作工具進行創造性、探究性活動。但是,杜威的一百多年前的這種構想并未在20世紀充分實現,我們就進入了21世紀。現在,我們進入終身學習的時代,我們的社會正在迅速而全面地泛學校化,而我們的學校則需要在杜威所描述的場景基礎上更加積極地社會化。
課程教學是教育的核心“陣地”。課堂是我們習練教學基本技能、教師基本素養的陣地。我個人的體會是課堂將是連接學校與社會、學習與實踐的核心節點,教師則是設計和建設這個節點的核心角色。課堂里有教師學生、教學設施、學習資源、學習環境、教學活動、學習活動、評價活動、認知過程、情感情緒、課堂文化、學習結果等。就教師而言,又可以細分為很多的角色:編劇、演員、主持人、導演、導師、朋友…… 課堂是我們的基礎陣地,是教書育人的主渠道。 現代科技是教育創新的“高地”。我們要不斷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等最新知識,理解學習產生的過程、情感道德生成的機制,這樣才能做好老師。
親愛的老師們!
教育走向高質量發展,中小學校的**難題,不是方向感,也不是方法論,而是教師的成長能否同步。
在這個高速變化發展的VUCA時代,看見問題的人太多,找到方法的人太少,我們還沒有**把相遇的一切,順勢變為自我發展和學生教育的契機。今天所說這些也許太空、太大,但這確實是我們與真正教育的距離。
讓我們攜手同行,大步向前!
蘇州阿德科特學校報名、校園參觀及了解招生動態,請: ,或通過下方報名通道登記。